close

請給心靈做個美容
在“百度”上輸入“常州、心理諮詢師”,搜索結果是48500個條目;在本地各類媒體廣告上,相關“心理諮詢“和”心理諮詢師資格培訓”的廣告讓人目不暇接。心理諮詢這個行業,在常州正逐漸火熱起來。

 

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並重視自身或親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鈕維萍,武進橫山橋中學的高三老師。近年來,她一直在嘗試著把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她接手的一個所謂“差班”,在去年高考中,40名學生中,竟然有33位學生進入本科錄取線。

現在,鈕老師對心理教育這個課題充滿了興趣,每週都堅持利用業餘時間參加相關係統學習。她覺得,“關愛生命這個主題,正由關註生物、生理的層面逐漸轉入到心靈的、精神的層面”。

漸熱

“其實,‘心理諮詢’就是給心靈做‘美容、護理’”,本市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

近些年,關愛生命這個話題成為公眾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精神的愉悅。

而人們這種對心靈的關注推動了心理諮詢行業的迅速發展。 2002年7月,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項目正式啟動,心理諮詢師的職業隊伍隨之迅速壯大。

有人認為,眼下,人們的職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更多的人在重壓之下心態失衡,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據此預測,心理諮詢執業資格考試熱的趨勢,近幾年還會繼續升溫。

目前,常州心理諮詢師培訓的機構也逐年增多。參加培訓的學員以從事醫生、護士、教師、公安等職業的人員偏多。參加培訓的目的各不相同,除一些是為了考證求職,有志於在心裡諮詢行業發展之外,也有為子女教育、自我心理調適、商家管理、教育管理等各種目的。還有一些學員本身儘管學歷夠不上考證,但本著“必有所用”的心態報名培訓,學員年齡在20歲到40多歲的居多。

在我市一家名為“和億”的諮詢培訓機構,記者見到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外婆級”學員,她告訴記者,她來學習的目的很簡單:“學點東西,別閒著。指不定以後帶孫子還用得上。”

“和億”的培訓老師介紹,學員在培訓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人際交往的問題,關注度更高。

無疑,針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成為了諮詢行業最熱的一塊。

在我市,最早普遍開展心理諮詢的場所是各類學校。在常各高校,北郊中學、常州市五中、金壇市一中、湖塘實驗初中、溧陽埭頭中學等早在五六年前就開設了心理諮詢室,並配備專、兼職教師,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局前街小學的專職心理教師孫和英,在我市小教界第一個獲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

在省常中,記者走訪了心理諮詢師趙世俊。趙老師目前是常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名師工作室的領頭羊。

工作室目前的40多位成員,都是學校心理諮詢輔導員。學員通過正規嚴格的申報考試產生。

他的目的是督促工作室成員加強學習,強化反思和總結。他說,心理諮詢是一個需要與人打交道的工作,“輔導員的語言表達能力、表達的方式都會影響到來訪者的心理”。

找趙老師尋求幫助的人員非常多,僅學生人數每學期就要達到300多人次。他們之中,有的由於學習壓力大,不知道怎麼緩解;有的是由於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成績、人際關係緊張等導致了抑鬱情緒、焦慮情緒,厭學等。趙老師認為,這些不良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緩解,時間久了,就可能導致抑鬱症等神經症的發生。

年前,趙老師下了新規定,要求工作室成員每人每月至少寫15000字的專業文章,那麼一年文章的字數至少就要達到18萬。面對那麼巨大的數字,有一部分應聘的老師退卻了。留下來的,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

正衡中學的心理輔導老師藤麗琴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應當給予專業的指導和幫助。需要得到來自親人的鼓勵,老師的指導和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

儘管心理諮詢師培訓機構不斷膨脹,但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了在學校,學生能夠主動找到心理輔導老師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之外,在常州的心理諮詢機構中,多數處在艱難運營的階段。

事實是:真正通過考試拿下證書後就開始執業的人並不多,社會辦的心理諮詢機構很大的一部分,也在做學生心理的這一塊。

“只要是人,都會有心理問題”,知名心理諮詢師李子勳說。那為什麼還有許多人沒有主動尋求幫助或者治療呢?

趙世俊覺得,心理諮詢這一事物,在目前的常州市場,類似於當年的“美容業”,一些人羞答答的觀望,心嚮往之,但諸多的不正確的觀念和無謂的顧忌,讓心理有問題的人們“錯過及時緩解的良機”。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只有瘋子、不正常的人才去看心理科、精神科”。這種明顯的偏見和歧視,令很多人對心理問題、精神科疾病有強烈的羞恥感。

“問題還是出在觀念上”,鈕維萍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對心理健康的誤解,人們總是認為心理健康出了問題,就是神經病或者精神病,“我們的身體會感冒會生病,心理、情緒也同樣會出現問題,會偶遇風寒,我們的心靈也會‘感冒’”。

市三院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人的一生當中得抑鬱症的機會是17.1%。很多抑鬱症是由於大腦的情緒中樞發生了生物學上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管高興的物質”少了,“管抑鬱的物質”多了。

人們的觀念中已經習慣了生病“看醫生”,“看醫生”這個行為本身不需要掏錢,只要為藥品的買單。而事實上,心理上的問題,有些常常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不需要通過藥物治療,只需要通過專業的心理調適或者行為模式認知觀念的改變,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和緩解。而這種隱性的治療,還沒有被人們深切地認識到。人們能欣然接受媒體的心理諮詢,比如熱線電話等等,因為通過媒體,不露面,有很好的隱蔽性。但到要走到醫院心理科或者走進心理諮詢服務站,還需要勇氣。另外,通過心理溝通這種方式買單,掏錢購買這種服務,恐怕還需要時間。

當然,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心理諮詢活動剛步入市場就魚龍混雜。

  
常州市心理衛生協會早在2005年8月就制訂了《心理諮詢市場規范倫理準則》草案,應當說,這是一個比較規範的業內規範文本,但市場上的違規運作仍不鮮見:有的尚不具備諮詢師實際操作技能資格卻到工商領證開設心理諮詢中心,有的還在學習期間就開始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有的雖有資格卻沒有實際技能操作的經驗,嚴重違反心理諮詢的操作規範與職業道德,導致投訴不斷。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心理諮詢業這支日益龐大的隊伍中,一些“濫竽充數”者也隨之出現。這些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對於很多想要尋求心理幫助的人來說,目前社會上的各種心理熱線、精神科診所、心理門診讓人眼花繚亂,難以選擇。

而一些情感心理熱線的主持人本身缺乏相關知識的培訓,幫人不成,反而讓求助者雪上加霜。記者就曾經聽過本市某電台一檔諮詢節目,求助者稱自己婚姻不幸,夫妻性生活不和諧。主持人隨即批評求助者“不該過分要求性生活”,令求助者狼狽不堪。

記者就此諮詢相關專家,專家認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求助者的“二度傷害”。

看樣子,心理健康需求與心理諮詢行業間的落差,拉齊尚待時日。

冷熱交替中的思考

人們的心靈需要“呵護和保養”,觀念需要更新。但也必須防止因不當方式而造成的“毀容”。

要重視心理狀況但沒有必要過分誇大:動輒以“考試焦慮症”、“社交恐懼症”予人判決;心理髮育期的孩子對家長有抵觸情緒,用學習倦怠的方式反抗,就掛以“厭學”的罪名;遇上不能解決的問題情緒低落,就冠以“抑鬱症”或者再加個“疑似”這個權衡之下的字眼……個人遇到一點不順都會跟這些所謂的“病症”掛上鉤,誇大其詞,同樣是不負責任的。

心理諮詢作為一種需求,在常州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青睞。 “高職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成為時尚。問題是:這個以關注健康為己任的行業,自身在發展中的“健康狀況”也同樣值得關注。

愛自己,當從愛“心”開始。

本報記者:沈向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ke2008chen 的頭像
    mike2008chen

    來吧澳洲打工遊學

    mike2008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