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茶引種自祖國大陸。據1918年連橫所著《台灣通史》阿里山高山茶稱, 嘉慶十五年(1810年)有人“歸自福建,始以武夷山之茶,植於祭魚坑,發育甚佳,即以茶籽兩鬥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為傳植”。《中國茶經》稱,“清光緒 年間,有張氏兄弟從安溪引入鐵觀音,在(台灣)木柵漳湖區試種成功”,說明寶島的茶源自海峽這一邊的八閩,島上的文山、凍頂山都是早年種植福阿里山茶建烏龍茶的地方,於是“文山包種”、“凍頂烏龍”雙雙皆為台灣的茶中佼佼。阿里山烏龍茶
那麼該如何解釋這個“高山茶”呢?我手頭的台灣茶包裝上是這樣寫的:“嘉義縣高山茶,系產於阿裡山山脈,海拔800-1700公尺的高山地帶,茶區經年 雲霧繚繞,生長環境絕佳,茶質優異,加之以精湛之焙制技術,產品風味獨特。”又稱該高山茶“有烏龍和新品種兩組,香郁甘醇,各呈雅韻,佳茗入喉,齒頰留 香,誠乃居家待客不可或缺之珍品也”。如今高山茶專營阿里山高山茶似乎不僅僅是“種在高山上的茶”的縮略,據我所知,它已漸漸演化成一個頻繁使用的地方語詞。
在海峽兩岸茶業的交流中不時有一些表述上的差異:譬如綠茶,台灣把一些輕微發酵的烏龍茶稱為“綠茶”;而這個含義能包容更多的高山茶則成為台灣茶業界的 一種特別的品牌用語,在台資“天仁集團”遍布祖國大陸的茶葉連鎖店裡,總少不了高山茶綠色的微笑。還有上述的“新品種”一詞,指的應該是“台式綠茶”的優 良品種之一。我手上這盒阿裡山茗茶的“新品種”在包裝處理上也似乎更新:外有紙盒,中為鐵罐,裡面則是一層真空包裝,對茶香可謂是呵護有加。再則為了證明 此高山茶“新阿里山珠露茶品種”展示會“優良獎”的貨真,也為了不遺余力提升茶葉的品質,整整十個官方和業界單位在包裝盒罐上聯署其名,那一大串名單叫人想起電視連續劇不厭其煩的片尾。